臺灣農業中,家禽產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貢獻的產值也相當豐厚:根據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最新的畜牧業統計數據(111年),養雞產值僅次於毛豬,達560.5億元(占27.5%);雞蛋產值則位居第三,達325.6億元(占15.9%)。然而,疾病對於雞隻的健康和生產力造成的威脅,將導致農業經濟的巨大損失,其中消化道疾病為雞隻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因此有效的治療及預防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從糞便型態間接獲得雞隻消化道健康與否的線索,健康雞隻的糞便為圓柱或條狀、略為乾燥、表面有少量白色尿酸鹽覆蓋的固狀物,顏色多為灰褐色至棕黃色;若雞隻的消化道受到傷害產生病變,導致其功能紊亂而無法正常運作,則雞隻會出現下痢,即糞便顏色轉變為紅褐色、黑色、墨綠色等,或質地變成黏稠、水樣等異常狀況。發現雞隻下痢時需盡速進行診斷及治療,同時調整飼養管理的方式與品質,才能避免更多損失。
導致雞隻下痢的原因眾多,大致可分為病原感染性、非感染性兩大類;其中病原感染性因子又分可為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等。本文將先針對因細菌性病原導致雞隻下痢的常見疾病與防治策略進行介紹及討論。
雛白痢(Pullorum Disease)
|
|
圖一 圖二 |
家禽傷寒(Fowl Typhoid)
家禽副傷寒(Paratyphoid infection)
大腸桿菌症(Avian Colibacillosis)
病原: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傳播途徑:為腸道常在菌,可以水平及垂直傳播,緊迫因子增加會誘發產生
臨床症狀/肉眼病變: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全身性感染以敗血症、氣囊炎為主徵;病雞局部腸炎時,出現下痢、脫水等症狀。剖檢可見心臟、肝臟、肺臟、腸管漿膜、腹膜等部位之纖維素性黃白色滲出物(圖三、圖四)
圖三
圖四
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 NE)
病原: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傳播途徑:不在雞隻之間直接傳播,但常因其他疾病或緊迫造成腸內微生物生態環境改變而發病
臨床症狀/肉眼病變:多發於2-5周齡肉雞,病雞精神沉鬱、羽毛凌亂、排赤褐色帶血下痢便、嗉囊積水。剖檢可見中下段小腸全面出血壞死(圖七),黏膜表面形成偽膜(圖八)
圖七
圖八
藥物治療很重要,飼養管理不可少
當現場發生雞隻下痢時,若經診斷為細菌性病因,應及時使用適當且具敏感性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
在細菌性疾病的防治中,除了上述藥物治療,還需透過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阻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例如:將病雞與健康雞隻確實隔離、介卵傳染之疾病則剔除受感染的種雞等,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以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再搭配良好的飼養管理技術,盡量減少環境緊迫因子,就可以降低疾病再發機率。
本文雖然以細菌性病原作為主軸,但感染性疾病中,不同種類的病原對於雞隻的影響也環環相扣,例如當雞隻爆發病毒性疾病時,其免疫功能會受到抑制,使得體內致病細菌更容易生長;當發生寄生蟲性疾病如球蟲感染症(Coccidiosis)時,腸上皮細胞會被球蟲破壞,進而營造產氣莢膜梭菌更適合增殖的環境,則壞死性腸炎會更容易爆發。因此在細菌性疾病防治的策略上,除了投予抗生素藥物殺滅或抑制致病細菌,場內外環境設備的清潔消毒、抗蟲藥物的輪替/穿梭使用,都是整體疾病管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另外,有些非感染性因子也會導致腸道內環境改變、菌叢失衡,病原菌大量增殖繼發雞隻下痢,例如:
建立雞隻免疫力,從腸道日常保健開始
在管理疾病時,除了上述提及之抗生素治療方法、確實的飼養管理與生物安全,若可以進一步提供雞隻完善的消化道營養保健,提升雞隻免疫力,就能更減少疾病入侵時帶來的損失。
雞隻消化道是體內營養物質吸收代謝的場所,也存在著體內七成的免疫細胞,是雞隻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在雛雞時期,消化系統(包含腸道、肝臟、胰臟等)的成長速度即較身體成長速度快上二至五倍,以進行消化作用提供其他器官的發育成長,因此腸道健康從雛雞時就需要細心照料,平時應餵飼品質良好的飼料及飲水,以建立良好的腸道共生菌叢;這些菌叢在健康狀況下維持良好的動態平衡,並擔任著消化與免疫功能的關鍵角色。隨著腸道共生菌叢的功能性研究愈來愈多,加上翦抗飼養的國際趨勢推波助瀾,腸道保健已經成為日常飼養的顯學:於飼料中添加勇又強®、勇又壯®、恩樂普®等益生菌及益生元可以維護菌相,建立優勢菌叢;飼料添加有機酸如肥肥酸®,則可減少腸道中病原菌生長,改善腸道健康;飲水中添加有機酸除了達到酸化功能,更可以清潔水線,減少細菌孳生以免雞隻攝入而致病。
平時以日常保健品保持消化道的健康環境,再搭配良好的飼養管理,當消化道疾病發生時,則及早診斷與給予治療藥物,可以最大幅度地減少消化道疾病所帶來的傷害與損失。